首页 > 财经 > 金融资本 > 正文

美联储再开闸放水 A股本周闯关

http://www.sixwl.com/2010-11-9 9:10:04来源网络点击:..
字体: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601288)高级专员)

  本周国际市场接连上演几出大戏,虽然绝大多数都在意料之中,但对国际外汇市场和投资品市场的未来走势仍然影响巨大。

  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获得压倒性胜利,但民主党却顽强地守住了参议院多数党控制权。虽然共和党在众议院的胜利对美元走势短线影响轻微,但最大的隐患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掣肘奥巴马政府。由此分析,G20首脑会议前后,美国参议院有可能启动表决人民币议案,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一旦人民币汇率之争再次爆发,不仅会使美元指数进一步下跌,也会对中国股市造成负面影响。至于美联储刚通过的所谓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未来8个月中逐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政府长期债券,既符合预期,也大于预期。所谓符合预期是指,原来大多数机构都预期美联储量化宽松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临近周三很多机构开始调整预测,但最后出台的6000亿美元仍然可以被认为是“克制”的。问题是市场绝大多数人认为,6000亿美元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第三轮量化宽松发生的概率大于60%,这才是周四晚间美元破位下跌的直接原因。

  虽然我不相信美联储还会有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甚至相信美国数据在未来几个月会逐步好转,美联储未来要做的调整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投放基础货币,而是考虑退出。但是,技术图形告诉我,当美元指数跌破中长期上升趋势线下轨支撑76.2之后,进一步向下寻底是大概率事件。预计美元指数未来的底部支撑在76之下大约150点左右,很可能是刺穿一个“洞”,或曰蹲下去;然后迅速反抽,再回到76~78附近进行震荡修整图形,等待基本面出现变化然后进一步反弹。

  美元指数下跌,最受影响的主要是欧系货币和商品货币。目前的观察点主要看近期活跃度很高的英镑,它目前的阻力在16300一线,一旦突破将刺激欧元和加元的上涨,预计欧元的阻力位在14380左右;美元兑加元则会跌破平价,逼近0.98:1。当然,前提是美国数据不好,且英镑率先突破。美元兑日元也会上涨,但幅度不会很大。虽然本周日本央行没有宣布进一步的量化宽松措施,但该国领导人一再地强调日元近期过强,已经严重影响日本经济复苏。预计美元兑日元一旦跌破80大关,日本政府的干预随时可能发生。美元指数下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黄金价格上涨,股市也会上涨。当地时间本周四,美国股市和黄金的表现非常经典,其中道琼斯指数一举突破金融危机时期失守的11300大关,攻势强劲,预示上涨空间很大;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12月合约每盎司暴涨45.5美元,也可以说进一步打开了上涨空间。

  由于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增强,追逐风险资产意愿也增强,周边股市上涨,中国股市也被注射了“强心剂”,周四、周五A股的走势也已证明,上涨至3185点附近是未来几天可以预期的。除了国际因素,保证中国股市上涨的基本面因素还有:中国经济预期向好、很多上市公司基本面良好、人民币很可能在本周加快升值步伐(这有利于人民币资产股获得买盘支持)等。这也是为什么本周银行股、地产股、钢铁股走强的原因。

  另外,对市场非常担心的第二次加息,中国央行4日的表态耐人寻味。市场普遍认为,在美联储开始第二轮量化宽松之后,热钱流入中国很可能加速,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也可能加速,预计10月CPI很可能超过4.0%,官方的几次表态已经暗示了这一点。通胀预期上升,会不会加息以打压资产泡沫?中国央行已经重申,未来将继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将更灵活,倾向于稳步回收流动性。该表态可以理解为,类似加息这种偏向激烈的调整手段,近期不会使用,起码在11月份内不会加息,除非CPI高于4.5%。当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预示到11月不可能加息时,众多踏空的投资者将在下周进场,这将有利于大盘直接冲击到第一阻力位——3185点,有可能“兵不血刃”地轻松过关,如美国股市表现的那样。

  由于本轮行情具有流动性泛滥预期和人民币升值概念等多重题材推动,因此不仅题材股、科技股会有不俗表现,大盘股尤其是人民币资产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也会上涨,有些股票的上涨幅度会超预期。建议逢低买入价值低估的银行股(仍然属于行情的起始阶段),同时注意可能出现补涨的电力股。电力股虽然亏损面很大,但四季度电价调整将使其扭亏为盈,同时,很多电力股本轮行情基本没涨,即使是补涨行情,也有10%的潜力。

美国再推量化宽松政策 亚洲货币预计继续升值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周举行议息会议决定,将再推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除了维持基准利率于零至1/4厘不变,以及继续将抵押贷款证券的到期本金买入国债以外,美联储将在2011年6月底以前额外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也就是说,当局每月购买规模将达到约750亿美元。

  从议息会议之后的声明来看,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前景的评估与之前大致相同。当局认为,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比理想中缓慢,房地产市场继续受抑,而企业开支的增长速度也较年初时放缓。至于通胀展望,美联储认为长期通胀预期依然较为稳定,但衡量短期通胀的指标(如核心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却在最近几季跌穿当局的目标区间。

 声明还显示,当局愿意在必要时进一步调整每月购买国债的规模,以加强对经济复苏的刺激力度。摩根资产管理因此预计,美联储可能会维持量化宽松政策,直至通胀回升到2%的官方目标,以及失业率开始下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局最终需要购买的长期国债可能会超过6000亿美元。

  我们认为,第二阶段量化宽松政策将面临一项关键风险,即当局或难以在提高短期通胀预期的同时继续维持长期预期稳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议息会议后于《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指,当局最感失望的并非通胀略低于目标,而是就业市场持续低迷。考虑到失业率数据的变化往往较为滞后,我们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确实将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

  对于美联储的上述决策,美国股市以温和上涨回应。这可能是因为此举满足了市场之前对第二阶段量化宽松政策的殷切盼望,但同时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的胜利却为市场带来负面影响。议息会议后首日交投淡静,则说明两项新闻早就基本为投资者所消化。

  可以肯定,第二阶段量化宽松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增加美元供应,从而导致美元贬值。环球风险资产将因此继续获得支持,尤其是在外汇市场上,亚洲货币预计将进一步升值。亚洲政府可能会因为担忧货币升值过快而采取外汇干预政策,但这却可能大幅刺激当地市场的游资,转而推高亚洲股市。

  正如市场所料,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惨败,不仅让共和党在众议院夺得多数席位,而且自身在参议院的多数党地位也被削减。两党分治局面表明,奥巴马当局未来想争取推行新的政策法案,就必须在某些问题上向共和党妥协。我们认为,美国后市可能会面临政治僵局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民主共和两党的对峙姿态及讨价还价很容易会在未来数周打击美国股市,尤其是如果两党无法在是否延长布什减税方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QE1到QE2美联储经济刺激的亡命之路

受国内较高的失业率和信贷紧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1月4日再次 启 动 量 化 宽 松(Quantitativeeasing)货币政策,即QE2。这一政策将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记者对开始于2008年底,结束于2010年3月的第一轮量化宽松(QE1)政策来龙去脉作了简单的梳理,有助于了解美联储QE2的效应。

  QE1是保尔森“嘴里的炸药”

  美国当地时间2008年11月23日,美国政府决定注资花旗银行200亿美元,并对其3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担保,以挽救这家摇摇欲坠的美国大型商业银行。

  次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问当时的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战胜这场危机你需要多少支炸药”。“我不知道”,保尔森回应道,“不过看现在的发展形势,我可能得嘴里叼上一支,然后点燃导火索。”卸任后的保尔森在其回忆录《峭壁边缘》(《OntheBrink》)中这样描述出当时美国的金融危机窘境。

  为挽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系统风险,此前于2008年10月份,美国财政部推出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TARP,TroubledAssetReliefProgram)。在奥巴马总统上任之前,布什政府已根据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内容支出了近3000亿美元,包括对银行业、汽车制造企业和美国国际集团的投资。

  和保尔森主导的财政部一样,美联储可选择空间同样不大。2007年9月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一路下调;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降息0.75个百分点至0~0.25%区间。这一历史最低利率区间一直维持到当下。

  美国当地时间2008年11月24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由房地美、房利美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发行的价值1000亿美元的债券及其担保的5000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这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动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QE1。美联储希望借此政策阻止美国金融体系自由落体般地滑落。


  “直升机伯南克”陷入QE1困境

  美联储推出QE1之初的目标在于通过购买“两房”及相关银行的抵押贷款资产,以挽救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中长期目标则是提高就业水平及帮助经济走出通缩阴影。2008年全年美国通胀率仅为0.1%,创下半世纪以来的新低;而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则达到7.2%,创出16年来的新高。执掌美联储之前的伯南克曾戏称,不妨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从直升机上抛撒现金”的方法来对抗通缩和刺激经济增长,由此得到“直升机伯南克”的称号。

  伯南克看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国泰君安分析师吕春杰认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压低长期利率促进投资需求,进而带动经济走出困境。

  截至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结束,美联储购买了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1.725万亿美元左右。这使得纳斯达克工业指数从2008年12月底的8675点升至2010年2月底的10400点左右,涨幅超过19%。虽然大宗商品和股市在持续攀升,但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的过程中,而且经济走势仍有极大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惜贷心理造成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能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从而难以促进投资,就业率上升也就无从谈起。

  美国失业率从2008年底的7.4%一路上升,在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10%以上,其后虽有所回落,但目前仍然停留在9.6%的高位。

  “虽然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道琼斯工业指数大幅上涨,但美国就业率没有根本改善。”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向记者表示,“这说明(QE1)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2009年6月至12月,美国纽约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先后归还了政府救助资金。近日AIG通过出售旗下保险公司筹到了367亿美元,以偿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部分贷款。种种迹象表明,在QE1执行期间,在美联储廉价资金以及财政部资助下,华尔街金融机构正在恢复元气。

  QE1已经把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了出来,而美国经济仍在苦苦挣扎。

  美联储推QE2提振经济

  到2009年年底,伴随着各国货币及财政刺激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逐步止跌企稳。各国对经济的预期,也由悲观的“L型”或“U型”底,转为乐观的“V型”底。

  2010年1月份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会议记录称,美国就业、消费者开支、住房销售和工业产值等数据好于预期,表明美国经济正在获得上升势头。2010年2月19日,美联储出人意料地把贴现率上调0.25百分点,至0.75%。这一举措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试探性启动退出策略。

  但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美国刚刚启动的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加上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二次探底的担忧开始弥漫市场。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5%以上的高位,表明美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

  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长期可维持的失业率水平应该是5%~5.25%;适度的通胀率应该是2%或略低一些。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为9.6%左右,仍居高不下;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48.5,显示消费提振乏力。

曹仁超:警惕美国发动另一场货币战

 新华网香港11月7日电(记者林建杨 苏晓)二十国集团(G20)首尔峰会前夕,美国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狂印美钞。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其维持弱势甚至继续贬值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导致世界其他主权货币不同程度面临升值压力。美国“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让世人担心世界经济似乎又离货币战更近一步。

  在香港财经评论员曹仁超看来,货币战早在1971年8月美元与黄金脱钩之时就已经开始。他说,过去近40年,美国滥用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至少发动过三场货币战,操控美元升值、贬值,先制造泡沫,后刺穿泡沫,打击其他经济体,而美国资本集团从中赚得盆满钵盈。

  曹仁超1969年起从事经济报道与分析以及股票投资,现任香港财经类报纸《信报》董事及专栏作家。日前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1971年以前,美元这只“老虎”有“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笼子”锁着。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要发行多少美元,取决于它拥有多少黄金,因此不能乱发行。1971年美国拒绝向他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锁住老虎的笼子打开了。

  于是,美国发动了针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第一场货币战,开印美元,让美元贬值。数据显示,衡量美元币值的美元汇率指数从1971年的大约110点,下跌至1974年的90多点。同期石油价格从每桶大约2美元涨到15美元,但是,由于美元贬值,15美元能购买的黄金和之前2美元能购买的黄金相差无几。与此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全球经济在1971年至1980年出现通货膨胀,包括10多个欧佩克成员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都遭重创。

  1980年前后,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内地开始改革开放。由于内地当时外汇奇缺,美元多了一个买家。同一时期,日本经济崛起并威胁到美国。于是,美国发起了第二场货币战,从1980年起开始逼迫日元升值,并于1985年迫使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此后,日元从1美元兑换约240日元,一路升值到1989年初的1美元兑换80多日元。美元迅速贬值,美元指数从历史高点下泄至1989年的90多点。

  曹仁超指出,日元、美元一升一贬,巨量美元资本流入日本,一方面赚取日元升值的好处,另一方面大量吸纳房地产和股票,其结果是1987年至1989年之间日本房价股价飙升,引发巨大资产泡沫。但从1990年起,由于美元资本大量抽逃,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裂。“日本人从1945年到1990年辛辛苦苦赚的钱,都给人家拿去了,这就是货币战。”

  从日本狠赚一笔的美国资本又把目标对准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于是有了第三次货币战。其手法如出一辙。曹仁超说,对此问题,过去没有一个国家能抵抗得住,因为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20%以上,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从1990年至1997年,这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不同程度出现升值,加上弱势美元的配合,巨量美元资本涌入,引发资产泡沫。

  曹仁超说,从1990年至1997年,美元流入让香港私人住宅房价从每平方米3万港元,飙升至每平方米12万港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资金流走,香港同类房子价格暴跌至每平方米4.2万港元,跌幅达65%,港人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曹仁超认为,2001年以来,由于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消耗大量财富,加上美国自身经济积弊,所以美国持续利用美元贬值,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别人,引发全球资产泡沫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数据显示,美元指数从2001年7月的120多点,下泄至2008年3月的历史低位71点。曹仁超认为,美元持续下跌严重打击了其他经济体对美元的信任,若继续下跌必然影响到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于是,美国把目标对准中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企图让人民币当“替罪羊”。

  在曹仁超看来,从2005年起,美国一直进行着第四场货币战,尤其是今年初以来,迹象越来越明显。他指出,纵观过去近40年的美元指数,每一次大幅度的波动背后,都是美元资本到美国以外地方捞钱的过程。当美元最强时,就是其他经济体资产价格最便宜的时候,美元资本就可以到处“抄底”;买完后,当美元贬值、美元泛滥时,其他经济体的房价股价飙升,美元资本就狠赚一笔。这就是美国到今天还这么富有的原因之一。

QE2与中国股市 泡沫中的快乐和忧虑


  2008年底,确切地说是2009年3月,一个病人生命垂危,医生用一针强心剂令其振作。顿时这位病人精神抖擞,神气活现。

  这记猛药的效果持续了一年多,2010年下半年,药效开始退去,病人又感心力交瘁。11月,医生终于拿出输液瓶开始给病人治疗。为了能见到疗效,输液瓶中加了些许激素。新的配方会不会比强心剂来得猛,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上面所述的这个医生就是美联储,强心剂就是QE1,输液瓶就是QE2,而病人则是美国乃至全球经济。

  又一次的用药势必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快乐,但滥用激素的后果会否产生耐药性?对于中国股市而言,QE2带来的是快乐,同时也是忧虑。

  历史回顾

  QE1“强心针”让世界飘起来

  QE1的推出,在当时是一种无奈又迫切的举动。面对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政府担保企业(GSE)债券,及5000亿美元按揭抵押证券。尔后的2009年3月,美联储宣布购买高达3000亿美元长期国库券,及增加购买GSE债券和按揭抵押证券规模,分别至2000亿美元及1.25万亿美元。这就是QE1。

  QE1为金融危机笼罩中的全球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随后,商品市场及股市展开大规模反弹。

  以纽约NYMEX原油期货为例,其价格在2009年2月18日见底47.31美元,随后震荡上行在2010年5月3日到达93.31美元,涨幅近1倍。黄金的走势则更显凌厉。纽约COMEX纽约黄金期货显示,其价格在2008年10月便开始筑底,随后从668美元一路上涨,周五(11月5日)再次创出新高,价格接近1400美元。

  股市方面,美股三大股指均在2009年3月见底。以道琼斯指数为例,2009年3月6日,该指数见底6469.95点,直到2010年4月6日到达顶峰11258.01点,一年内上涨74%。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见底时间点,与QE1正式推出的时间异常吻合。而2010年11月4日,就在QE2推出的第二天,道琼斯指数突破平台,达到11440.37点,创出2008年底见底以来的新高。

  相反,与商品市场和股市的强劲反弹相对应的是美元遭到市场抛弃。美元指数显示,自2009年3月4日达到89.62的高点后,便一路震荡下行至2009年11月的75附近,

  受益于QE1以及同时期我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A股沪指于2008年底见底1664点,随即最高反弹至3478点。

  这一点从炒作脉络上可见一斑。4万亿推出之际,受益基建的个股,如中国铁建(601186)等走势凶猛,但随后不久,周期性行业开始反弹,与商品市场关联的黄金股率领资源品强劲反弹,以恒邦股份(002237)(002237,收盘价55.20元)为例,其从2009年11月份见底至2010年4月短短5个月时间上涨超过400%。


  市场前瞻

  QE2“输液瓶”带来的快乐和忧虑

  2010年11月3日,QE2出炉了。6000亿美元加上原来持有的即将到期的约2500~3000亿美元的 “两房”MBS和机构中长期债券再投资购买美国国债,市场将迎来近9000亿美元入市。

  这一规模比市场预期的略高,但又不是太高。对于中国股市而言,短期内,QE2带来的资产泡沫和流动性势必还将推动市场走牛;中期看,前期相关股票的上涨已经反映了QE2的部分预期,热钱继续泛滥势必还将加剧通胀压力,带来管理层的进一步监管;长期看,当刺激因素消耗殆尽,泡沫破裂,中级调整就将来临。

  当下,中国股市陷入了QE2带来的快乐和忧虑。

  短期作用

  继续吹大泡沫

  在QE2推出的第二天,商品市场中的黄金、石油重拾升势,美国三大股指突破前期平台,创出2008年见底以来的新高。在此传导效应下,A股短期内仍将走牛。

  看点一:商品“天天向上”

  “无论未来经济向上还是向下,短期内商品市场或成热点。”平安证券宏观研究员蔡大贵在分析QE2对后市影响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的确,往好的方面看,如果美联储刺激计划奏效,随着经济的回暖,生产需求的增加,国际大宗商品自然会受益;往坏的方向看,一旦QE2效果不佳,短期内美国经济仍不见起色,那么市场滋生的避险情绪,也会使大宗商品的部分品种成为较理想的投资标的,所以短期内大宗商品都可能存在机会。

  看点二:美元积弱难返

  由于新的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略大于预期,并且是“逐步推进”,这就抑制了所谓的“见光死”,因此美元指数贬值趋势仍可持续。

  另一方面,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对美元也不是好事。由于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失去众议院主动权,仅保住参议院多数席位,其推行的很多财政刺激政策未来可能受到钳制。显然,没有财政政策的有力配合,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对美元构成利空。

  “债券之王”格罗斯预计QE2的推出将导致美元在全球范围内下滑20%。

  看点三:热钱加快流入新兴市场

  QE2的启动将推动热钱更多地流入新兴市场。

  由于发达国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成本带来的大量资金将继续涌向经济发展快速的新兴经济国家。近日,印度和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加息,继续拉大了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的利差,资本的逐利性,使市场的流动性流出美国、流入新兴市场国家。有消息称,已有数百亿美元的热钱屯驻中国香港,伺机进入中国内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索罗斯的香港办公室业已开张。


  展望:股市还会牛一阵

  资产价格上涨、美元下跌、热钱加速流入,每一条都足以成为A股上涨的理由。

  首先,原油、黄金等商品价格上涨带动A股资源和有色股继续疯狂。国际商品市场也带动国内期货市场。近两日PTA连续涨停,棉花、白糖的上攻意愿强烈,并带动相关个股上行。长江期货分析师杨小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QE2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就是推高商品价格,不过这与前期的涨势应有所不同,后期关注的焦点可能由农产品(000061)转到工业品,工业品或成为后期涨幅较大的品种。

  其次,美元贬值推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较强。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QE2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一定压力。从以往经验看,人民币升值对A股,特别是人民币收益类板块形成利好。

  再者,热钱流入对A股流动性构成利好。由于房地产政策越发严厉,进入中国的热钱释放领域并不多,股市显然是最大的战场。

  中期效应

  泡沫加剧 政策风险凝结

  在这一阶段,A股在QE2的刺激下仍有上行空间,但空间有多大并不能盲目乐观。由于市场前期已经消化部分预期,QE2对市场的刺激力度有限。随着热钱涌入有望再次抬头,政策的打压或对A股带来负面效应。

  看点一:市场已消化部分预期

  和QE1的突然推出不同,QE2早在今年8月中旬就有了市场预期。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到11月份QE2正式推出,市场已经消化部分QE2的预期。比如,美股从9月初以来的涨幅已近15%,而在A股,周期性行业在9月底至10月初的暴涨也得益于此。

  那么,QE2的预期到底已透支了多少?广发证券(000776)分析师李太勇认为,当前的资产价格(包括国债收益率、估值、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元)已经隐含了5000亿美元的QE2规模,也就是说,若加上QE1回收又重新释放的3000亿美元,还有4000亿美元有待市场消化。

  看点二:人民币还能升多少?

  由于市场已经部分反映了QE2的预期,美元会继续下跌,但空间有限,趋势也会放缓。

  持这种观点的国内分析机构不在少数。广发证券认为,美元指数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的底部,QE2公布后,美元大幅下跌可能性小,中期随着通胀预期的攀升,将展开反弹。国信证券指出,美元指数贬值趋势仍可持续,保守估计可延续至明年1月份,但下行空间有限,幅度趋缓趋弱。

  对于中国而言,美元的走势主要影响人民币汇率。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已经有了大幅升值,任何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元一旦走强,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相应减弱。

  看点三:二次加息不是梦话

  对于热钱的流入,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经济体不会坐以待毙。本币升值和货币政策紧缩也将是不得不做的选择,预计多个国家将会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比如,日本央行面对QE2,提前修改政策会议时间应对;另有消息称,为应对日元强势造成的出口不利,日本央行有意再次削减利率。澳大利亚及印度央行也在美联储决议公布前一天,分别提高国内的利率水平。

  而在中国国内,政策发出的压力之声已经加大。在日前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有“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要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等话语。而随着QE2的公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资本流入,这将表现在资产价格方面,而国内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已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则强调,中国可以采用总量对冲应对热钱流入。

  政策的压力对股市显然不是好事。国海证券分析师邹璐就大胆预言,考虑到10月份CPI将达4%的新高,年内第二次加息有可能在11月份完成。


  展望:牛市还能持续?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

  QE1的规模达到1.7万亿美元。从2009年3月6日,道琼斯指数见底6469.95点,到2010年4月6日到达一轮顶峰11258.01点,历时13个月,相当于每个月消化1300亿美元。目前,留给市场的QE2资金总计为4000亿美元,若货币流通速度继续过去半年来的下降速度,4000亿美元将在3个月用完。

  整体来说,进入12月份的A股将震荡加大,政策将左右中期阶段时间的长短。

  长期影响

  泡沫破裂 调整将至

  就规模来比较,QE2的刺激作用不会比QE1强,也不会比QE1的作用时间长。一旦刺激政策失效,已经吹大的泡泡就会破灭,A股或将迎来一轮中级调整。

  看点一:经济好转 美元反转

  虽然美联储推出QE2,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美国的经济情况与2008年底已有所不同,美国的经济已经显示出逐渐好转的趋势。未来判断美元反转的条件有二:一是美国失业率逐步下降,通胀率逐步上升;二是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变化。由于欧、英、日央行在美联储QE2后也有推行其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其宽松政策的规模也可一定程度上冲减QE2对美元的压力。

  一旦美元反转,将导致热钱大规模回流,对A股必然造成负面影响。

  看点二:商品市场拐头

  11月3日公布的10月美国非制造业PMI、工厂订单以及ADP私人雇员数据均超预期,结合近几周的美国ECRI领先指数,美国经济特别是企业部门复苏势头不减。目前经济状况并不支持美联储出台更多量化宽松计划。一般来说,商品市场的行情在流动性行情告一段落后,会迎来 “基本面超预期行情”,直至就业数据持续超预期引发紧缩行情后,商品才会出现拐点。

  中投证券由此认为,判断数据持续超预期的标准是至少2个月的超预期数据。也就是说,在12月3日公布11月美国非农数据前,商品和非美货币都将维持强势。从这点来看,其判断泡沫破裂的时间点,似乎比上文中通过QE2货币量判断的泡沫破灭时间点稍早。

  但无论如何,商品市场的下跌将对股市中的相关品种构成巨大利空打击。


  展望:调整是为了涨得更好

  外因只能促进事物发展,而不能成其运行的关键因素。QE1、QE2都不可能成为经济乃至股市长久的动力,其最终的走势必将反映实体经济。

  一旦美元反转、商品调头,政策的打压如期而至,A股受此影响出现调整是必然的。当然这也配合着股市需要调整的内在原因:7月份以来,深圳综指的涨幅已经达到45%,中小板指数更是达到了50%,不少个股甚至创出历史新高。

  不过,全球的经济是向上的,调整只是暂时的休息和思路的转变。《每日经济新闻》前期已经指出,汇改重启将产生新的一轮牛市,调整只是为了未来的上涨之路更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调整是在明年初,那么随后将面临的就是激动人心的“十二五”规划的出炉。而在“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流行情或正式上演。

  记者观察

  温水煮不死青蛙

  从小我们就被一个故事蒙蔽。那个故事是关于用温水煮青蛙。据说,把一只青蛙丢到热水里,它会猛地蹦出来;而把青蛙放在温水里,加火慢慢地煮,它就不会跳出,而被活活煮死。

  如今,这则故事也经常被用来形容股市:当泡沫来临时,我们是跳出去,还是被泡沫逐渐淹没坐以待毙?

  然而,谁又细细斟酌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根本就是一场骗局。有好事者做了这两个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入温水中,然后加热;将一直只青蛙丢到开水中。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原本以为会在加热的温水中逐渐被煮熟的青蛙,其实在水温达到五六十度时就跳出热水;而原本以为会猛地跳出开水的青蛙,在丢入水中的一刹那间,就被烫死。

  此刻的我们应该想到,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未必就经得起推敲,人云亦云的想法未必就是真知灼见。

  记得一位投资大师在评价巴菲特时曾这样说过:巴菲特不是股神,在上一轮网络泡沫中,他躲得远远的,虽然避免了最后的崩盘损失,也错过了泡沫中的繁华。

  笔者没有一点轻视巴菲特的意思,他的投资理念和定力是无人能比拟的。但世间又有几个柳下惠,看着绝大多数人在泡沫中狂欢,自己还能坐怀不乱?

  为什么,当泡沫来临时我们就不能享受一番?或许我们会想,万一被泡沫呛死,被温水煮死,我们怎么办?

  但现实的情况应该是,去不去享受是一回事,享受多久又是另一回事。

  QE2的到来仿佛为全球资本市场端来了一个锅,开始将各类资产,也包括我们这些投资者放在里面煮。此时我们是该跳出去,还是享受这舒适的温水呢?

  现代版“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开水,它不是青蛙能够生存的机会,这就像已经泡沫破裂的股市,任何时候进场都不要指望能够抢到钱,相反只会被开水烫死;温水加热也并不是致命的,关键是你要随时有逃命的想法。这就像股市泡沫,一旦你沐浴其中就不能得意忘形,就应该随时做好快速撤退的准备。

周小川称中国要用池子圈热钱引热议 股市被指为首选

股市?香港?还是新工具?

  二十国集团(G20)首尔峰会前夕,美国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暗潮再次涌动。中国如何汲取前人的教训?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监管入境“热钱”所作的“池子”比喻引发了市场“筑池何处”的激辩。

周小川近日表示,针对入境“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池子”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发广泛讨论。

  有观点认为,相对于房地产和农产品市场,目前将“热钱”圈在股市中“安全系数”更高。可以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

  有银行界人士则认为,“池子”或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以对冲短期投机性资金。

  筑池何处?股市?

  本月初,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方案。

  量化宽松政策必将导致美元贬值,因此,跨境资金流入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

  美国从1980年起开始逼迫日元升值,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从1美元兑换约240日元,一路升值到1989年初的1美元兑换80多日元。

  得益于一升一贬,巨量美元资本流入日本,其结果是1987年至1989年之间日本房价、股价飙升,引发巨大资产泡沫。但从1990年起,由于美元资本大量抽逃,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裂。

  眼下,世人担心世界经济似乎又离货币战更近一步。

  周小川的表态显示了中国誓保实体经济不受“打搅”的决心。

  对于“筑池”如何考量,一些业内人士用起了排除法。

  在“二次调控”深入之际,楼市料难成为选择。而多种农产品价格上涨再次触动了CPI可能再升的预期神经。

  花旗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存“热钱”的池子可能会是一组措施: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

  沈明高的说法实则代表了业内对于资本市场走向的一种观点。

  上周五,沪深股市双双出现1%以上的涨幅。上证综指站稳3100点整数位。沪深两市分别成交2754亿元和1860亿元,总量超过460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明显放大。

  当天下午,各大股吧更是对周小川的表态各抒己见,认为股池才是吸纳热钱的好地方。

  然而,中国绝不想为虚假泡沫埋单。

  对于股市能否起到套住热钱的“缰绳”作用观点不一。

  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投行部副处长史晨昱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个“池子”应该是能对冲短期投机性资金的一种投资品。“中国加息后,套利资金流入规模将更加庞大,我猜测,这种投资品更可能是一种利率或汇率衍生产品。”

  财经专家高志凯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允许外部资金流入并投入到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时候,可以设立一个所谓的“池子”,确定是专款专用,流入的量和最后退出的时间、方式以及兑款的方式等,都可以事先有一个确定。

忧热钱泛滥增泡沫 香港“财爷”:有需要会出招


 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资金过剩及热钱流窜下,全球再次面临资产泡沫爆破的威胁。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重申,尽管亚洲各地政府和中央银行能抵御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外围环境存在变量,流动资金泛滥,持续超低利率环境较预期长,亚洲出现资产市场过度蓬勃的风险随之上升。

  他强调,特区政府非常关注次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对区内经济的影响,承诺在有需要时推出应对措施。

曾俊华6日在京都举行的第17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上,讲述资金继续大量涌入所带来的挑战。他表示,尽管亚洲各地政府和中央银行能抵御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疲弱,影响全球复苏步伐,令外围环境增添变量。

  他说:“目前尚未有万灵的应急措施,中期而言,这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会出现调整。我们位处亚洲,需要集中开发新市场及以内部需求带动增长。”

  曾俊华指出,面对目前的特殊经济环境,香港已推出多项措施,包括增加房屋供应,压抑物业投机,提高透明度及防止物业借贷过度膨胀,以确保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康和稳当,相关措施亦已渐见成效。

  不过,曾俊华强调,在次轮量化宽松措施下,市场会更为波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更为严重,他非常关注次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区内经济的影响,在有需要时,会毫不犹豫地推出应对措施。除了资金持续大量涌入。曾俊华认为,区内各国需要时加警惕通胀上行的风险,以及保护主义升温,两者皆可拖慢全球复苏步伐。

  在部长级非正式会议上,曾俊华也论述香港审慎理财的哲学,并承诺会继续以审慎理财之道管理公共财政,应付全球经济的挑战和社会结构转变。

美对华策略或转向施压市场开放

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等将成为美国对华发难的轮番使用工具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6日抵达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开始为期10天的亚洲四国之旅。奥巴马将会先后访问印度、印尼、韩国及日本。据外媒报道,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出访,主要任务是开拓亚洲市场,推动美国出口,从而降低国内失业率。

谈及这次访亚之行目的,奥巴马4日说:“那就是带着美国企业去那里开拓市场,使我们能在亚洲、在世界上那些成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卖东西,从而让我们能够在美国创造就业机会。”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的亚洲之旅再度表明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正在亚洲“重装上阵”。还有分析说,奥巴马此举可能是想借助外交政策来缓解中期选举的沉重打击,并挽救不断下跌的支持率。在美国当地时间11月2日举行的中期选举中,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失去众议院多数地位,仅以微弱优势保住参议院多数。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日报道称,虽然奥巴马此行不会踏足中国,但当他与各国领导人会晤时,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实力的崛起,都会若隐若现地被列入议程之中。

  专家分析,虽然奥巴马此次亚洲的行程不含中国,但是也可洞悉出“后中期选举时代”的美国策略——面对无就业经济复苏形势,开拓海外市场或将成为美国在中期选举之后的政策着力点。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重点也将发生转向。

  “中期选举之后,美对华的贸易政策内容会有所改变,将从压人民币汇率转向敦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主党一向更加关注减少美国进口,以促进国内工人的职位增长,因此会一再向人民币施压,而共和党更关注的则是扩大出口市场,尤其主张增加货物出口到中国,因此美方很有可能加大对中国市场开放的诉求,同时也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提出更多要求。

  香港智经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主任朱文辉也表示,共和党一贯和大企业关系密切,所以共和党会很看重中国市场。他们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在汇率问题上反复纠缠中国。

  此外,随着中期选举落幕,作为选举语言“中国话题”会逐渐降温,政治因素逐渐淡化,汇率压力会有所缓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共和党不像民主党那样盯着一个市场不放,而是主张发展多边贸易、开放出口市场。此外,由于国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可能使得奥巴马的决策更加谨慎,奥巴马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将有所制约和收敛。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陈凤英提示说,汇率、资本、贸易等都成为美国对中国经济发难轮番使用的“工具”。这个趋势在中期选举之后可能更加突出,因为政治压力下,奥巴马也开始反思对华策略的效果。

  金灿荣表示,虽然“选举综合症”暂时消失了,随着美国国会政党结构的变化,反自由贸易主义的情绪也有所淡化,但是美国国内失业率依然高企,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中美经贸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双方的摩擦也依旧会存在。

  此外,参众两院的分家会导致美国国内党派斗争加剧,这也为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陈凤英分析说,在野党总要拿执政党“开刀”,因此共和党很有可能会利用“中国因素”为民主党制造麻烦,长期来看汇率等问题依然还会突出。此外,执政党依然还是民主党,拼出口的理念没有变,中美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朱文辉也表示,在“后中期选举时代”里,奥巴马政府仍不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人民币施压。“奥巴马对亚洲的访问行程中并无中国,然而他却说要全程关注人民币汇率,目的是想在G20峰会前,得到亚洲其他国家的支持来给中国施加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对《经济参考报》表示,从过去历史看,在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或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美国一向有很强的跨党派共识,美国对华贸易的基本方针不会变。此外,考虑到执政的还是民主党,因此,在美国经济仍处于摆脱通货紧缩预期的态势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还会是常态。

  王晋斌还说,中美经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全球化本质上也不会逆转。在这样的全球分工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会朝着更尊重比较优势的方向深化和发展,考虑到贸易摩擦的贸易额仅占到贸易总额不足5%,所以不会改变正常的、向好的态势。

资金推动力不亚于2007年 突破3478点为时不远

虽然国内股市“国庆”后累计升幅已经较为可观,市场分歧也开始加大,但相比于港股一周大涨1780点、周涨幅高达7.71%来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饱受非议,但全球资本市场均以正面反应对待。从国内看,临近年底,从金属到农产品,涨价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连续多月实际负利率之后,抗通胀主流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向股市,预计年底大盘仍以震荡盘升为主,突破3478点为时不远。

流动性重回2007年

  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很有可能重现2007年场景。美联储上周三表示,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每月购买量约为750亿美元,规模稍大于此前市场预期的5000亿美元,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同时将维持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在0-0.25%的区间不变。

  消息一出,商品市场反映最为激烈。黄金期货逼近1400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铜、铝等也都大幅飙升,股市也普遍出现上涨,而新兴市场尤其是港股上涨非常犀利。

  从国内市场看,虽然货币政策有可能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是连续几年的天量信贷已经使M2存量高达40多万亿,即使未来新增贷款规模出现下降,但存量资金的威力仍然不可小视。从房地产市场看,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并没有让房价降下来,在股市上看就是成交屡创天量,大小非解禁等均没有造成股市下跌。由于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新兴市场,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存在加息预期,热钱很有可能继续大量涌入,从而推动股市逐步走高,重现2007年场景。虽然经济基本面不及2007年,但是流动性泛滥与当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股市吸引力增强

  9月份CPI同比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而市场普遍预测10月份CPI很有可能触及4%。这一数字仅仅是统计数据,而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实际通胀感受要高于统计数据。


  连续数月的实际负利率已经让储蓄资金无法平稳留在银行体系内,通过购买资产对抗通胀是唯一选择。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出台住房限购令,加上未来房产税出台预期,楼市这一重要投资手段已经被堵塞,股市成为抗通胀资金首选。

  根据中登公司的数据,上周两市股票、基金开户数环比继续大涨,两市新增基金账户83436户,较前一周增加14.1%,基金周开户数则为年内最高。而股票周开户数也是7个月来首度超过40万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53只新基金的募集申请获得证监会受理,而本周发行或准备发行的基金加起来超过20只,达到了史上高点。由此可见,有了充足的增量资金参与,市场普遍忧虑的大小非解禁以及流动性紧缩政策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市场并未严重高估

  从市场自身看,虽然出现了局部泡沫,但是整体并未出现严重高估。截至上周五,近四季度滚动市盈率如下:上证指数为19.15倍,深证成指为23.83倍,沪深300指数为17.93倍,中小板指数为37.55倍,创业板指数为72.19倍。市场的重心大盘蓝筹股并未出现估值泡沫,所以投资者没有必要对市场的风险过度担心,除了创业板以及主板炒作较猛烈的有色、稀土、永磁等题材股外,多数股票并未经历疯狂炒作,估值水平相对合理。这一点与2007年见高6000点有着较大区别。2007年“5.30”行情后,大盘蓝筹股经历了一轮强劲的拉升行情,导致整体市场出现估值泡沫,市盈率超过60倍。


  在操作策略上,持股待涨仍为首选。目前市场处于亢奋上涨阶段,热点板块此起彼伏,如果频繁换股追逐热点,很有可能两头犯错。投资重点可以关注通胀与重组两大主题:通胀主题重点关注农产品板块,重点为种子、棉花,另外黄金板块仍然可以长期持有;重组主题方面,央企重组中航系已经启动,另一重点船舶、高端制造业可以重点关注。

冷门央企股藏玄机 机构押注央企重组股

  大股东背景或许正成为2010年四季度资金炒作新热点,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谁的关注似乎超过了上市公司本身。

  “股东”行情令基金惊喜

  “中航系”、“中兵系”、“中邮系”、“中国南车(601766)系”旗下一批上市公司正引爆央企重组股行情。而这轮与基本面无关的行情也令基金经理深感惊喜。央企重组行情的引爆似乎具有更多的偶然性,中航精机(002013)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这波央企行情的始作俑者。

  在中航系上市公司的带动下,资金很快意识到市场热点是什么,央企概念、军工概念纷至沓来。与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实施“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中兵”接过了这波行情,“中兵”旗下上市公司闻风而动。“中兵系”的长春一东(600148)、中兵光电(600435)、凌云股份(600480)、晋西车轴(600495)、利达光电(002189)、中国嘉陵(600877)均在这波行情中成为耀眼的明星。

  虽然基金经理也曾认为央企重组可能是未来的一大热点,并加以布局,但如此行情的确令基金经理倍感意外,基金公司三季度或不经意的投资已为其带来较好的超额收益。

  冷门央企股藏玄机

  基金经理显然之前未能预料到央企股的行情如此火爆,与布局“中兵”、“中航”这类热门且基本面较好的品种相比,基金经理在行情前布局业绩惨淡的“冷门”央企股存在着玄机。“中邮系”、“中信系”、“中国南车系”即为此类。

  以“中邮系”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湘邮科技(600476)为例,这家从事安防GPS、GIS以及移动应用的公司虽然季报连续亏损,但近期却连续走强。值得一提的是,湘邮科技11月6日正式公告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完成,已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中邮速递将其持有的相关股权转让给邮政科学规划院。接手的邮政科学规划院旗下拥有公司主体“中邮科技”。与此同时,三季报显示,博时基金以及多只私募基金持有该股。

  在市场火爆追捧央企重组的热炒中,“中国南车系”三家上市公司也意外走强,中国南车、时代新材(600458)股价双双创出新高。

  作为较冷门的一大央企,中国中信集团旗下拥有中信海直(000099)、中信国安(000839)、ST中葡、中信证券(600030)、中信银行等上市公司。但从目前资金热点追逐来看,遭到市场热捧的央企似乎必须具备有战略新兴产业或科技股的概念,这也解释了“中信系”旗下上市公司为何只有涉及海洋工程的中信海直有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