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私募交流 >> 正文

定向工具发威 银行间私募债加速扩容

2012-6-29 10:39:18 来源第六代财富网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当今股市中:股民需要什么?炒股赚钱又需要什么?核心信息平台股市007,展示股市赚钱高科技
您想改变自己的投资命运吗?点击 [注册][下载] 核心信息平台,实现真正的价值投资。

  “定向工具本身针对的就是资质较高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比较大的,定向工具将更多为这样的企业服务。另外,定向工具可以让投资者与发行企业深入沟通。”

  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初试啼声之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也加速了银行间私募债非金融企业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下称“定向工具”)的扩容。

  “今年以来,已经发行或者公告发行的定向工具已经达到2057.3亿元,最保守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将增加1000亿元以上。”昨日,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分析师刘彬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定向工具发威

  2011年5月5日,银行间市场本币交易系统上市流通首批定向工具并达成交易,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定向工具市场份额正不断提升。“分月度来看,3月定向工具发行445亿元,5月发行287亿元,是上半年市场的两个高峰。”刘彬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包括短融、中票、企业债和公司债等在内各类企业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达1.42万亿元,较去年下半年发行量环比增长11.74%,同比增幅近四成。不过,其中中票共发行278只,发行量达4088.90亿元,较去年下半年环比略减15%。

 

  市场人士指出,定向工具的发债主体和中票相近,因此定向工具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中票的发债规模。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债券研究部总监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不仅公募市场受到冲击,交易所市场私募债与银行间市场私募债相比也不具优势。一方面发行主体上有差别,交易所市场私募债的发行主体向中小企业倾斜,而银行间市场私募债发行主体规模较大。另外,券商虽然可以成为交易所市场承销商,但在寻找项目的能力上不及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天然就是发债潜在客户,很多时候券商还要和银行合作找项目。”该人士预计,如果银行间私募债市场门槛降低,那么银行可以直接帮助中型企业发私募债,无需把这块蛋糕分给券商。

 

  新规难撼优势

  此外,定向工具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能让企业绕开债券市场“40%天花板”的规定。《证券法》第十六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此前,除AAA(含)以上央企及核心子公司以外,其他发行人若其除短融之外的中票、企业债、公司债等公开发行的信用债累计债券余额达到企业净资产的40%,将不能获得短期融资券额度注册。发行定向工具则不在债券余额统计范围内。

 

  据部分商业银行透露,6月21日,交易商协会正式通知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主承销商,凡公开市场评级在AA(含)以上的发行人,将不区分企业性质,允许其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额度互不占用。此举意味着“天花板”变相升高了,即发行人至多可以发行相当于净资产40%的短融以及净资产40%的中票、企业债、公司债等,累计额度将不超过净资产的80%。

  短期来看,这虽然削弱了定向工具的优势,但银行并不担心。“6月份,定向工具发行量有所减少,但长期来看,影响不大。定向工具本身就针对的是资质较高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比较大的,定向工具将更多为这样的企业服务。另外,定向工具可以让投资者与发行企业深入沟通,更好了解企业情况,这是其他公募工具不能做到的。”刘彬分析。

 

  扩容势头不减

  银行间市场定向工具的扩容方向一方面是降低定向工具发行门槛,另一方面是放宽合格投资人范围。

 

  “原先定向工具的转让只能在初始投资人之间互相转让,这限制了工具的流动性。”刘彬指出。现在,交易商协会明确,定向工具合格投资人范围由原来的每次发行单独签署承销协议确定合格投资人的方式,改为直接明确200家机构投资人作为合格投资人,此举将进一步改善定向工具的需求,并提高流动性。

  工具发行门槛方面,原先定向工具只允许AAA等级的高质量企业成为发行主体,但今年以来,不少AA+和AA级企业也加入其中。数据显示,4月以前定向工具主要以高等级为主,AAA等级发行主体占78%;而4月份,AAA等级的仅发行2只,占比28.57%,中低评级企业与民营企业纷纷涌入定向工具发行队伍。

 

  刘彬认为,定向工具的发展前景良好。“定向工具的扩容有利于银行绕开存贷比红线。目前,监管层鼓励银行将贷款转为发债,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对银行自身来说,定向工具发行银行拿承销费,这属于中间业务,不占用存款额度,不影响存贷比例。”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定向工具也存在缺陷,定向工具的流动性好于贷款,但比不过短融和超短融,在市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短融和超短融工具将更受欢迎。